关税阴霾笼罩全球经济,开放合作才是正途

发布时间: 2025-04-03 作者:admin 浏览:270次

在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当下,本应携手共进,推动经济稳步复苏,可现实却被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所笼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中,毫不乐观地指出全球经济增长的黯淡前景,预计 2025 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至 3.1%,2026 年或进一步降至 3.0% ,而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路上的 “拦路虎”。

美国在这一关键节点,却一意孤行,奉行 “本国优先” 的贸易保护主义。美国政府一系列举措,如计划对所有非大宗商品的进口产品加征关税,无疑是在全球经济的伤口上撒盐。OECD 测算,若此政策实施且引发他国反制,到第三年,全球产出恐下降约 0.3 个百分点,全球通胀率在前三年平均每年或上升 0.4 个百分点。政策不确定性攀升、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全球企业投资踌躇不前,家庭消费也变得小心翼翼,经济下行风险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触即发。

“美国一打喷嚏,欧洲就感冒”,这句形容在当下美欧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贴切。欧盟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面对美国挥舞的关税 “大棒”,难以置身事外。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欧洲议会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会听证会上直言,美国贸易政策转向,正深刻影响欧元区经济。全球经济相互交织,贸易摩擦升级,生产成本飙升、供应链混乱,贸易报复的阴云密布,极大地削弱了市场信心。欧洲央行分析,美国若对欧洲进口产品加征 25% 关税,欧元区当年经济增速预计下降约 0.3 个百分点;若欧盟反制,损失可能扩大至 0.5 个百分点。通胀也将受到复杂影响,短期内欧元贬值与贸易壁垒增加或推高物价,长期经济活动减弱又会抑制通胀,欧洲央行不得不时刻警惕,准备应对。

从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可见一斑,美国是欧洲汽车第二大出口市场,2024 年欧盟向美国出口近 75 万辆新车,价值约 385 亿欧元。如今,美国对欧洲汽车进口加征 25% 关税的威胁,犹如悬在欧洲汽车产业头上的利刃。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总干事西格丽德・德弗里斯警告,这将严重压缩企业利润,迫使制造商重新审视全球战略,调整在美投资布局。保时捷和梅赛德斯 — 奔驰首当其冲,预计保时捷将损失 34 亿欧元。法拉利计划将美国市场部分车型提价 10%,阿尔法・罗密欧和玛莎拉蒂母公司斯特兰蒂斯也警示,美国加征关税或影响意大利生产水平。

美国单边贸易政策,不仅重创欧洲经济,还在侵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引发地缘政治层面的 “蝴蝶效应”。保加利亚资深国际关系评论员博扬・楚科夫指出,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动摇欧美经济合作根基。欧盟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各国发展不平衡,若欧洲经济持续下滑,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可能率先陷入困境,社会、政治风险也将随之而来。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 “本国优先” 的贸易保护主义,并未给自身经济带来预期利好,反而让本国企业和消费者背负沉重负担。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显示,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使普通美国家庭每年额外损失超 1200 美元。贸易壁垒的连锁反应不断显现,加拿大、墨西哥已对美国实施反制,其他贸易伙伴也可能跟进。贸易战持续升级,全球供应链紊乱,美国企业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被削弱,制造业企业面临巨大市场压力,最终,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成为这场贸易战的 “买单者”。

就在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之时,中国却如同一股清流,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宝贵的稳定性与确定性。

中国发布《2025 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 4 个方面提出 20 条有力举措,为全球企业带来更多合作机遇,巩固了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吸引力。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25 年年会上,来自 21 个国家和地区的 86 位跨国企业正式代表齐聚北京,其中包括 27 家美国企业和 28 家欧洲企业,涵盖金融、汽车、医药、食品等多领域。即便部分西方政客鼓吹 “脱钩断链”,西门子、宝马、苹果、雀巢、汇丰等世界知名企业,仍坚定选择中国市场。

欧洲战略界也积极回应,释放对华合作信号。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谢夫乔维奇表示,中国是欧盟重要合作伙伴,愿以建交 50 周年为契机深化经贸合作,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法国外交部部长巴罗明确表态,法方支持自由贸易,反对 “脱钩断链”,希望通过高质量对话开展平等互惠合作,扩大双向投资,实现互利共赢。这些表态彰显了欧洲有识之士对中国市场开放性和重要性的高度认可。

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美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只有坚持开放合作,全球经济才能走出困境,实现复苏与繁荣。中国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树立了榜样,期待更多国家携手共进,打破贸易壁垒,让全球经济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