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全球经贸格局加速重构,贸易摩擦形势愈发严峻复杂。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法律部相关负责人指出,2025 年纺织服装行业贸易摩擦将呈现案件总量高位运行、复审案件显著增加、反规避调查兴起、美国 337 调查风险攀升等特征。在此背景下,中国纺织商会将充分发挥 “四体联动” 机制优势,全力协助企业稳固市场,保障行业稳健发展。
贸易风险高企:多重压力交织下的行业困局
2024 年,纺织服装行业贸易摩擦案件数量达到历史峰值,共计 25 起,其中原审案件 15 起。依据贸易救济措施的周期规律,反倾销案件征税期限通常为 5 年,保障措施征税期限为 3 年。由于 2020 - 2021 年征税的案件将在 2025 年陆续到期,预计今年案件总数仍将维持高位震荡,复审案件数量将大幅增加。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应对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还要投入大量精力应对到期案件复审,经营压力剧增。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级。企业在应对贸易救济调查的过程中,还要直面美国滥用关税带来的冲击,纺织服装对美出口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反规避调查逐渐成为贸易摩擦的新 “利器”。作为反倾销措施的延伸,其旨在防止被调查产品通过各种方式规避反倾销税。自 2019 年起,中国纺织服装领域已累计遭遇 14 起反规避调查,其中土耳其发起 11 起、印度发起 2 起、秘鲁发起 1 起。这些调查涉及人造及合成纤维短纤纱线、合成纤维长丝纱线机织物等广泛产品。与传统 “两反一保” 案件相比,反规避调查的考量因素缺乏量化标准,调查机构自由裁量权过大,企业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对此,增强合规意识、优化经营架构、规范经营行为成为企业降低反规避调查不利影响的关键。
美国 337 调查风险也在持续上升。2024 年 10 月,美国针对中国特定闪蒸纺丝非织造材料及其产品启动 337 调查;2025 年 1 月 31 日,又针对特定有图案的塑身服装及其产品发起调查,并发布普遍排除令、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企业需在积极应诉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主动开拓多元国际市场,从而减少案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案件特征凸显:贸易摩擦呈现新趋势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分析显示,2024 年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呈现出诸多新特点。首先,案件数量与涉案金额双双创下新高。全年共遭遇 25 起贸易摩擦案件,同比增长 14%;涉案金额达 16.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涉案产品覆盖纺织原料到成衣制品的全产业链,影响范围广泛。
其次,化纤类产品成为贸易救济调查的 “重灾区”。作为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原料,化纤产品凭借强度大、耐磨、易洗涤等性能优势,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然而,随着国外化纤企业贸易保护意识增强,其成为重点调查对象。在 2024 年的 25 起贸易摩擦案件中,近半数涉及化纤类产品。土耳其、美国、印度等国家成为主要发起方,其中土耳其启动 6 起调查,美国启动 4 起,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墨西哥各启动 2 起,巴西启动 4 起。
再次,同类产品多国多起调查现象频发,贸易摩擦的国际传导性显著增强。一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往往引发其他国家或竞争对手企业的跟风效仿。以尼龙长丝纱线产品为例,自 2005 年起,该产品已先后遭遇印度、巴西、土耳其 3 国的 10 次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累计约 4.4 亿美元。面对这种传导效应,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需提前规划产品出口策略,避免因出口量激增引发贸易救济调查。
商会护航:多维举措助力企业破局
2024 年,中国纺织商会通过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切实维护企业权益。全年组织召开 1 起预警工作会和 5 起应诉协调会,并成功启动巴西聚酯长丝纱线反倾销行业无损害抗辩。在会议中,商会及时向企业通报案件详情、涉案产品海关数据及历史情况,鼓励企业积极应诉,争取有利结果。同时,商会与政府部门紧密协作,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与法律支持。
此外,商会通过组织培训、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全面提升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邀请法律专家讲解贸易救济调查应对策略,帮助企业熟悉国际规则与法律程序;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企业提供实践参考;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应对美国 337 调查等知识产权类贸易摩擦。
2025 年,中国纺织商会将继续围绕贸易摩擦重点工作,深化企业服务。持续组织翻译重点国家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编制案件应对指南并发布于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及时公布国外纺织服装贸易救济案件动态,组织企业高效应诉,维护产业安全;开展针对性贸易摩擦应对培训,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商会将着力打造一支专业过硬、务实高效的法律服务队伍,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