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瑞智汇产研生态社区的入园企业——云恒,作为电子工程技术领域的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具备机器人产业成果转化加速与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经验,同时也是南京市机器人产业攻坚推进办公室的产业攻坚合作伙伴。
无论是在3月南京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上亮相的机器人产业代表企业,还是近日由机器人攻坚办组织、集体亮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南京“机器人天团”,很多都是云恒的长期合作伙伴,由云恒为其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创新提供电子工程技术服务。其中不乏一些新兴的研发企业,在云恒的陪跑支持下不断优化产品,最终走向市场,继而迎来了快速的腾飞发展。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标志,深度融入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核心。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加速渗透至工业制造、特种作业、医疗康复及生活服务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能与市场活力,据数据统计,202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工业机器人密度达392台/万人,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超30%。
然而,产业繁荣背后,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部分赛道同质化竞争加剧、高端研发与工程化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等深层次挑战依然突出。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更具韧性与创新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是实现产业由大到强跨越的迫切需求。把握全球产业升级与科技变革的窗口期,提升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
行业技术转化的困境
尽管创新成果涌现,诸多源自实验室的关键技术却在迈向规模化、市场化应用的征途中遭遇严峻的“死亡之谷”。工程化能力薄弱、中试验证缺失、量产工艺不成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脱节等难题,成为横亘在优秀技术成果与成熟市场产品之间的巨大鸿沟。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存在的显著“断点”与“堵点”,严重阻碍了技术价值的充分释放和产业整体效能的跃升。 机器人产业要实现良性的自我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亟需能够深度整合资源、无缝贯通技术研发、产品优化、中试验证、量产落地直至市场应用全链条的“关键枢纽”,以打通产业化脉络。
南京加速机器人产业创新突破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制高点,南京市以前瞻性布局将机器人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打造高水平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与专业孵化载体、构建紧密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等“一揽子”精准政策,南京正全力营造最优创新生态,培育和吸引机器人领域创新主体。在政策红利的持续赋能下,依托本地雄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政产学研联动效应显著,围绕机器人核心控制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精密减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领域,实现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技术突破,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创新基础。
构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生态
云恒以城市科创公共技术服务为定位,以成为“技术创新——落地验证——市场应用——产业发展”的中间桥梁和高速公路为目标,构建并不断完善整套服务体系,为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南京前沿产业加速发展提供助力。
技术优化与工程化支撑:为高校、科研院所、初创研发企业的技术验证、产品研发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支持其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可实现、可落地、可制造的“产品”,并从市场化角度提供优化建议,从而提升技术转化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打样与中试加速:提供先进、开放的中试环境与专业设备支持,助力企业高效完成原型验证、工艺摸索、性能测试及可靠性评估,大幅缩短产品定型周期。
规模量产赋能:凭借对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能力,精准匹配供应链资源,提供量产导入支持、质量体系构建、成本优化方案等关键服务,打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构建“技术——样品——产品——商品”的无缝衔接通道,云恒有效弥合了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鸿沟。平台不仅为单个企业降低了创新风险与试错成本,更重要的是,作为强有力的产业服务者,串联起南京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要素与产业资源,推动区域产业生态从“点状突破”向“网状协同”升级,为南京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高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底座。
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是国家科技实力与先进制造业水平的重要体现,其发展绝非朝夕之功,亦非单点突破可成。它需要技术创新、政策引导、资本助力、市场应用的深度融合,更需要像云恒这样能够深扎产业链条、贯通关键环节的平台型力量提供坚实的服务支撑,以最务实的行动,为南京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产业注入动能。
来源:云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