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 “朋友圈” 持续扩容:外资加码布局,开放红利释放

发布时间: 2025-09-29 作者:admin 浏览:111次

在国新办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十四五” 期间新增核准 13 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外资持有 A 股市值达 3.4 万亿元,269 家企业实现境外上市。这一系列数据清晰展现出中国资本市场 “朋友圈” 的扩容态势,既体现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提升,也是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与中国经济稳定性的有力印证。

扩容动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筑牢外资扎根基础

中国资本市场 “朋友圈” 扩大的核心支撑,在于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带来的制度红利与营商环境优化。近年来,监管部门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多措并举构建稳定透明的市场环境:

制度根基持续夯实:对内深化投融资改革,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加力服务科技创新;对外全面取消外资机构持股限制,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制度,沪深港通标的范围不断扩大(如纳入科创板股票、REITs 等)、交易结算机制持续优化(取消总额度限制、扩大每日额度),大幅提升外资跨境投资便利度。

开放生态加速成型: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资本市场应对外部波动的韧性,更推动其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吸引力跃升。例如,法巴证券(中国)等外资独资券商相继成立,贝莱德、富达等外资公募维持高仓位布局能源、医药等板块,形成 “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的良性循环。

核心吸引力:稀缺优质资产,兼具稳定与成长属性

中国资本市场汇聚的全球稀缺优质资产,是吸引国际资本的关键。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优质资产矩阵日益丰富:既有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龙头,为国际资本提供抵御周期波动的 “压舱石”;也有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领军企业,契合全球资本对新质生产力机遇的捕捉需求。正如中信证券指出,国产算力链、端侧 AI 等赛道有望诞生新核心资产,“茅指数”“宁组合” 中 30% 企业已走出经营拐点,为外资提供兼具稳定性与成长性的配置选择。

产品支撑:跨境品类扩容,满足多元配置需求

多层次跨境产品体系的构建,进一步适配了全球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随着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深化,跨境投资产品覆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等类别:例如 “跨境理财通 2.0” 将券商纳入试点,14 家券商推出超千只公募基金、债券产品(含多币种美债),中金财富 “北向通” 产品超 6000 只、“南向通” 基金超 170 只;同时,跨境 ETF、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等新品持续落地,为不同风险偏好、投资期限的外资提供灵活选择。

展望未来,随着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深化(如优化境外上市监管、扩大期货市场开放),中国资本市场 “朋友圈” 将进一步拓展。更大的开放格局不仅意味着更高效的全球资源配置、更多元的投融资渠道,更将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推动其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