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推行 “对等关税” 政策,并考虑对使用增值税制度的国家加征关税。这一举措引发全球关注,对全球经贸体系产生诸多影响,背后也有着复杂的动机。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
冲击全球经贸体系,改变美国经济政策理念
有外媒指出,转向以对等为基础的关税体系是 “美国贸易政策的根本改变”,也是多边贸易体系 70 多年来 “最大的改变之一” 。吴心伯表示,“对等关税” 及美国考虑对特定行业和国家加征关税的做法,意味着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逻辑前提发生重大变化。二战后,美国推行自由贸易,积极降低关税,影响了国际经贸体系的构建,世界贸易组织(WTO)便是这一理念的成果。如今采取 “对等关税”,从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主义,体现出美国经济政策理念的重大转变。
对不同贸易伙伴影响各异,扰乱全球产业链
吴心伯提到,美国采取 “对等关税”,对不同贸易伙伴影响不同。对美贸易关税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日本、欧盟等影响较大。这些国家和地区要么选择妥协降低关税、拆除非关税壁垒,扩大对美贸易;要么保持关税不变,在美国加征关税后,面临对美出口下降的局面。而随着关税水平的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可能会受到扰乱并发生改变。
对中国而言,吴心伯认为目前 “对等关税” 政策的直接影响有限。经过多轮贸易摩擦,中美双边关税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在 2 月 4 日美国对华额外加征 10% 关税落地后,美国对华平均关税水平接近 30%,高于中国对美关税水平。不过,这一政策可能会产生一些间接影响。
冲击美国国内经济,推升通胀影响多个行业
“对等关税” 政策也会对美国国内经济造成冲击。吴心伯分析,采取 “对等关税” 可能使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这些负担大多由美国国内消费者承担,进而推升通货膨胀。美国劳工部 2 月 12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1 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3%,为 2023 年 8 月份以来最大涨幅。一些美国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及企业代表警告,“对等关税” 可能进一步提高美国通胀水平,还会对制造业、零售业等多个行业造成严重冲击。
多重动机驱使,将关税作为谈判筹码
从特朗普及其幕僚的表态来看,美国推行 “对等关税” 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解决所谓不公平贸易问题,通过量身定制关税降低美国贸易逆差;二是推动制造业回流,使部分面向美国市场的海外生产因成本问题回流美国本土;三是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关税,增加美国出口;四是增加税收,以抵消国内减税带来的部分影响;五是胁迫特定国家配合美国的非经济诉求,比如逼迫墨西哥和加拿大解决非法移民和毒品问题。总之,特朗普将关税当作万能的谈判筹码。
新特点凸显,中国需密切关注精准应对
与特朗普第一次任期相比,此次挥舞关税大棒有新特点。吴心伯认为,一是范围更广,第一次任期的关税战主要针对主要贸易伙伴,这次是全球性重新评估关税水平,东南亚、印度等也将受影响;二是力度更大,除 “对等关税” 外,还会考虑对特定产业、特定国家加征关税。例如,特朗普表示美国将对进口汽车征收 25% 左右的关税,并于 4 月 2 日正式宣布,药品和芯片等产品的进口关税也初步定在 25% 左右,并将在一年内 “大幅提高”。未来美国大概率还会采取如对特定行业加征 “301 关税” 等措施。
新的加征关税措施需美国评估一段时间后生效。吴心伯表示,中国未来需密切跟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应,精准施策应对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