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纺织巨头 Sritex 破产之鉴:传统产业的生存与变革

发布时间: 2025-03-04 作者:admin 浏览:378次

2024 年 10 月,印尼纺织业的一颗明星 —— 成立于 1966 年的 PT Sri Rejeki Isman Tbk(Sritex)宣告陨落。中爪哇省三宝垄地方法院于该年 10 月 28 日正式宣判其破产,这家拥有近 60 年历史、曾被誉为东南亚最大综合性纺织生产商的老牌巨头,巅峰时市值高达数十亿美元,为优衣库、H&M 等国际大牌供货,还承接印尼军队制服订单,却因多重困境折戟沉沙。

Sritex 的破产引发了强烈震荡,约 2 万名员工(部分子公司数据显示总员工数曾达 5 万人)面临失业危机,上下游产业链也深受波及,纱线、纤维等原材料供应商的生计岌岌可危。印尼政府迅速反应,总统普拉博沃指示工业部、财政部等四大部门联合行动,力求帮助企业恢复运营,避免大规模裁员,守住员工权益。按计划,公司将于 2025 年 3 月 1 日正式关停。

内外困境剖析

市场单一,抗风险弱

Sritex 曾借力全球化蓬勃发展,65% 的收益源于海外,特别是日本、欧美等地服装品牌订单。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20 年后,地缘政治冲突频起,俄乌战争爆发,欧美市场需求骤缩,加之中国、越南等国低成本竞争,出口订单大幅跳水。与此同时,国内市场 56.97% 的份额遭廉价进口纺织品蚕食,一件进口成衣仅为本土生产成本的三分之一,腹背受敌。

债务高悬,财务崩盘

截至 2024 年,Sritex 负债累累,短期负债 1.13 亿美元,长期负债 14.9 亿美元,涉及 23 家国内外银行,债务重组失败后现金流断裂,无奈裁员、减产,最终走向破产深渊。祸根在于收入下滑与成本失控,2024 年第二季度,净销售额 1.3172 亿美元,销售成本却高达 1.5024 亿美元,单季度亏损 1851 万美元。

技术陈旧,升级受阻

作为劳动密集型老厂,Sritex 长期依赖低成本人力,生产设备老化,数字化转型滞后。在印尼政府倡导纺织业迈向智能制造之际,它仍以低附加值的纱线产品为主(占总销售额 51.79%),未能跟上全球对可持续、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潮流,被中、越等国先行企业拉开差距。

政策多变,监管失衡

印尼政府政策摇摆加剧行业危机,2024 年《贸易部长第 8 号条例》放宽纺织品进口限制,本土市场被低价进口货充斥,虽工业部提议修订,却因政策调整滞后,让企业无力回天。此外,能源价格攀升、劳动力成本上扬(2023 年最低工资同比涨 5%),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

传统产业出海指南

Sritex 的案例为传统企业出海敲响警钟,提供诸多生存法则:

多元布局,分散风险

内外兼修:不可过度倚重出口,应深耕印尼 2.8 亿人口的本土市场,同时开拓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构建 “内外双循环” 格局。

灵活供应:搭建多区域生产基地与供应商网络,预防单一地区动荡引发供应链断裂。

技术革新,创新领航

智能升级:引入智能生产设备与数据管理系统,降低人力依赖,提升效率,如利用 AI 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库存。

产品进阶:摆脱低端代工,向功能性面料、环保纺织品等高附加值细分领域进军,提高利润率。

财务审慎,管控风险

合理杠杆:严控债务规模,避免盲目扩张,优先争取股权融资或政府补贴缓解资金压力。

预警防范:定期评估市场波动、汇率变化等风险,提前备好应对策略。

政策协同,合规护航

主动参与:联合行业协会,推动政府完善产业保护政策,如反倾销、关税调整,抵制不公平竞争。

融入当地:海外投资时,吃透当地劳工、环保法规,规避文化、法律冲突。

人力新认知:资产而非成本

传统企业常将劳动力视为成本,压缩工资、延长工时,Sritex 便是典型,长期依赖廉价劳动力,疏于产品、制造升级,致订单流向对手申洲国际打造的智能工厂,其人均产出是传统厂 3.6 倍。与之相反,京东物流早年投入 60 亿元为 30 万一线快递小哥缴五险一金,员工主动离职率降 65%,包裹分拣效率升 40%,如今京东以超万亿营收登顶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榜首,彰显人力资产价值。未来十年,全球纺织业竞争将脱离劳动力价格比拼,转向智能化、绿色化、柔性化的多维较量,抱守廉价劳动力旧念的企业,势必被新技术浪潮下的新商业文明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