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5% 左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 2025 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在全球经济的大棋盘上投下关键一子,引发广泛瞩目。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 2025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仅为 2.8% 和 3.3% ,国际经贸合作的航道上暗礁丛生,不稳定、不确定性弥漫。在此背景下,中国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提出 5% 左右的增速目标,传递出极为鲜明的信号。
这一目标的设定,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从内部需求看,无论是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难题,实现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目标,还是抵御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在国际竞争中持续提升竞争力,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增长作为坚实支撑。而从自身实力出发,我国具备维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诸多支撑条件,宏观政策的工具箱中仍有充足弹药,有能力、有条件将这一预期目标变为现实。这一目标兼顾需要与可能、当前和长远,与中长期发展目标、近几年经济增速均充分衔接,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充足信心与底气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从未改变,这为实现 5% 左右增速目标注入了充足信心和底气。
我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经济体量、市场容量庞大,产业配套能力强大。我国是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 15 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制造” 畅销全球,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不仅如此,14 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人均 GDP 超过 1.3 万美元,消费升级的浪潮滚滚而来,绿色数字等新型消费、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节能降碳改造等投资空间巨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投资需求旺盛。
我国不仅有大国经济所具有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更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能够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量子通信、半导体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创新力排名升至第 11 位,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国内外多数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还有很大潜力,潜在增长率仍处在 5% 左右的较高水平。
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
当前,支撑经济运行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正不断累积,为实现 5% 左右的增速目标筑牢基础。
国家统计局 3 月 17 日发布的前 2 个月主要经济指标情况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均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增速快于上年全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评价前两个月经济运行特点为 “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发展态势向新向好”。
从细分数据来看,1 至 2 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1%,集成电路圆片、工业机器人、动车组、民用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19.6%、27%、64%、91.5%,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 10%,快于全部投资 5.9 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稳健。2 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 50.2% 和 50.4%,比上月分别上升 1.1 和 0.2 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 89.8,达到近四年来的最高值。
积极有为的政策支撑
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和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为实现 5% 左右的增速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今年,赤字率拟按 4% 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 29.7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1.2 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1.3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3000 亿元;货币政策工具将充分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各项政策的出台实施强调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指出,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依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积极应对。
今年是 “十四五” 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300 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正逐步落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将有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经济的活力与动力。
全国上下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两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坚定信心,真抓实干,锚定 5% 左右的增速目标,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