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海成为众多中国企业挣脱国内市场 “内卷” 的关键一招,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产品同质化、价格战频现等 “内卷式” 竞争并未因市场切换而销声匿迹,从本土 “卷” 向海外的现象屡见不鲜。《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指出,唯有构建良性竞争生态,于海外市场成功破 “卷”,中国企业方能行稳致远,真正做到 “在沙漠里种出一片椰枣林”。
一、“同质低价” 卷土重来
搭上时代与政策的快车,大批中企扬帆远航。可海外市场并非想象中的净土,无论传统贸易还是高端制造,“卷完国内卷国外” 已成行业通病。
国内一家大型轮胎企业在泰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江涛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这些年,同行纷纷奔赴东南亚投资建厂,泰国尤其热门,约 10 年前就有轮胎企业抢先布局。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促使企业出走。” 他谈及国内时无奈表示,一旦有企业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同行便迅速对标。
“虽说各企业在东南亚布局了可观产能,因以出口为主,内部竞争尚可控,但近来诸多变故加剧了竞争。” 王江涛举例,去年天然橡胶价格疯涨,企业利润大受冲击;年末美国对泰国进口轮胎反倾销终裁落地,税率远超预期,部分企业苦不堪言。他直言,面对复杂外部局势,中国轮胎企业在东南亚经营挑战重重,竞争战火从国内一路烧到国外。
非洲凭借超 14 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潜力,吸引无数中企扎根。在赞比亚打拼 20 余年、从事建筑行业的李先生回忆:“初次来赞是跟着国企项目,看中这片待开发沃土,项目结束后投身建材业,赶上当地房地产热潮,赚得第一桶金。”
如今,中国企业、产品、商人在赞比亚等非洲国家随处可见。李先生感慨:“人越来越多,‘卷’也随之而来。” 在他所处的建材领域,“中国同行” 扎堆。国内诸多水泥、瓷砖等品牌纷纷落地代理,有的甚至直接搬来生产线,曾经的 “差价” 红利难以为继。
“如今单纯做贸易或低端制造,利润微薄。” 李先生解释,“多数产品技术门槛低,易被复制,企业只能打价格战,结果谁都赚不到钱,市场一片混乱。” 他还强调,竞争虽推动行业发展,但 “无序竞争” 百害无一利,且不少中国企业因文化差异,尚未完全融入当地。
长江商学院战略学教授、副院长滕斌圣接受采访时点明,“同质低价” 堪称中企出海内卷的典型。许多企业怀揣 “后发优势” 心理,一旦有标杆企业出现,便扎堆模仿,引发同质化混战。
滕斌圣还指出,“卷工作时长” 也是一大弊病。“996” 模式被带出国门,引发当地员工抵触。部分低技术门槛企业,靠高薪挖人抢夺资源,产品、价格乃至网页都如出一辙。此外,“卷营销” 同样突出,一些国内行之有效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因与当地文化相悖,在海外水土不服。
“总体而言,部分中企出海的内卷乱象,不仅让自身陷入恶性竞争泥潭,也一定程度损害了‘中国制造’招牌。企业在亚健康状态下拼得两败俱伤,难有健康发展空间。” 滕斌圣忧心忡忡。
梦百合家居董事长倪张根也表达了类似担忧:“过度内卷对企业海外长期发展有害无益,且不负责任。企业出海务必守护民族品牌形象,否则出海之路将越走越窄。”
二、破局者的成功密码
开罗大学商业战略教授拉希德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提到,内卷并非中国专利,但中企出海易因路径依赖陷入同质化泥沼。
他举例,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企业面临国内饱和困境,却凭借差异化战略突围。如某清酒品牌,借助数字化转型将传统工艺标准化,借政府文化推广打入欧美,规避内耗。
滕斌圣也分享日本案例,“有田烧” 之所以全球闻名,源于有田町从一开始就抱团自律,通过经营公约规范,统一品牌输出瓷器。日本浓厚乡土文化促使企业重视协作规范,在品牌与协作方面独具优势。
实际上,中国企业出海不乏成功标杆。滕斌圣举例,部分中国奶茶品牌海外布局时,虽同处一街,却靠产品特色与品牌差异避免同质化。新国潮领域,中国企业凭创新、差异化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电商领域同样有佼佼者,某快时尚电商平台出海初期借力社交媒体低成本流量,后转型正规电商,整合珠三角制衣资源,塑造高性价比品牌面向全球。
拉希德提及埃及 “苏伊士运河经济带” 带来的启示:中国巨石集团与当地共建玻璃纤维产业链,技术授权绑定长期合作。他形象比喻:“真正的‘抱团’不是简单组商会,而是像沙漠中的柽柳,根系交织成生态屏障。” 面对中国整治 “内卷式” 竞争新政,他断言:“企业依赖政府补贴、税务套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拉希德还举例,中东多国强化本地化率考核后,某中国车企将汽车座椅生产线迁至沙特吉达,满足本地化要求同时,带动 50 家沙特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当你在沙漠里种出一片椰枣林,就无需担忧价格战摧毁一切。”
三、聚焦 “建圈造链” 突围
近年来,中国企业已深刻认识到 “内卷式” 恶性竞争的恶果,积极探寻破 “卷” 良方。
滕斌圣称,早期通信设备行业海外竞争惨烈,“价格战打到企业几近无利可图”。后来国家部门介入协调,推动行业自律,助力中企海外协同发展,跳出恶性竞争漩涡。
滕斌圣还强调,制造业因退出门槛高,更易陷入内卷红海。中国制造业核心优势在规模经济,伴随规模效应减弱,企业需从依赖规模转向创新、差异化,迎接全球新挑战。对企业而言,打破内卷最有力武器是构筑技术壁垒,宁德时代等高科技企业便是例证。
在拉希德看来,破解出海内卷要回归商业本质 —— 借技术创新与生态协作提升价值,摒弃消耗性竞争;化解文化冲突需尊重差异、融合智慧。中企若能融合 “中国效率” 与 “本土洞察”,便能踏上可持续全球化征程。
拉希德认为,中企扎根中东需实现三重转变:将国内供应链优势转化为海外产业孵化能力,从 “速度至上” 切换到 “韧性优先”,让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与阿拉伯部落传统碰撞融合。
李先生表示,中企出海非洲机遇无限,关键是结合当地需求与自身优势。“当下不少非洲国家期待中企带来就业、税收与完整产业链,企业需以本土化思维布局,携手当地破解低层次‘卷’。” 他举例,某中国手机品牌针对非洲用户设计 “多卡多待”“定制美颜” 功能,尽显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尊重。
倪张根提出,企业出海要走高质量、差异化路线,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按既定策略推进,莫因他人‘卷’而乱了阵脚”。
中企在印尼镍矿领域持续加大投资,青美邦产业园投资方格林美集团董事长许开华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企业海外拓展要聚焦 “建圈造链”,构建产业生态圈与协同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体而言:一是强化行业联盟合作;二是推动绿色、智能转型,提升产业链附加值,远离低价竞争;三是树立正确投资理念,“土豪式出海难长久”,保持平衡心态,兼顾取予、产能平衡,利用当地资源同时,留下技术与人才。例如,格林美在印尼高校投资建设联合研究实验室,配备先进设备,让中国科技惠及当地。
许开华强调,对企业来说,“创新引领,质量优先” 至关重要。“引领行业进步的高端产能永远稀缺,要用创新抗击内卷,捍卫价值。中企出海应摒弃单打独斗,以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凭‘科技 + 文化’柔性出海新模式,通过深度合作、共建生态,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