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国际货币论坛聚焦全球金融治理变革 专家建言提升南方国家话语权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发布时间: 2025-08-11 作者:admin 浏览:43次

当前,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结构性变革,国际货币领域欧元稳定运行与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正逐步重塑美元主导的传统格局。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在北京主办的 2025 国际货币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开深入研讨,聚焦 “金融秩序新轴线构建” 与 “未来发展新路径” 两大核心议题,为提升南方国家及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建言献策。

一、金融秩序新轴线:南方国家崛起推动治理体系适配性变革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崛起,全球经济版图重构正倒逼金融治理体系调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指出,新兴国家跨国企业供应链持续拓展,催生了对适配性金融机构与基础设施的需求,上海、孟买等新兴金融市场已开始与老牌金融中心同台竞争。这种经济基础的结构性变迁,要求全球治理 “上层建筑” 做出适应性调整 —— 但当前旧体系依赖发达国家政治利益协调,难以满足新兴国家整体性崛起的系统性诉求,导致多方不满且调和机制失效。尽管主权政治博弈可能使体系调整出现反复与滞后,但经济基础的内在整合动力不可逆转,将推动全球金融治理向更包容、适配新格局的方向演进。

国际清算银行(BIS)原高级经济学家赫伯特・波尼施强调,南方国家作为全球金融格局变革的新力量,崛起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金砖国家需通过深化南南合作、弥合内部差距、应对外部压力破局。他提出,欧盟货币统一路径可提供制度参考,金砖国家可分阶段推进多边清算机制,依托多边协作与制度创新,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向更均衡、包容的方向发展。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则补充,南方国家提升治理话语权的核心基础是深化经贸与产业链合作,在此之上构建自主的金融资金循环体系,形成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锚定未来开新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论坛上,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国际货币 “锚” 的缺失是全球经济金融不稳定的重要根源,新体系构建需围绕 “锚” 的确立展开,同时需针对性破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复杂性挑战。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方向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徐德顺研究员提出,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通过 “功能强化、机构赋能、锚定物创新、规则机制协同” 四路径推进:一是强化特别提款权(SDR)功能,明确其发行锚与价值锚,提升其在国际支付结算中的实际作用;二是探索由国际清算银行(BIS)承担全球央行支付清算职能,依托其历史经验与组织优势,构建更中立、高效的清算网络;三是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治理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与决策效率;四是鼓励中国完善人民币自身 “锚” 机制,并推动人民币成为更多国家货币的参考锚,为国际货币体系提供多元选择。

破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三重复杂性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呈现三重矛盾:其一,去美元化与局部美元化并存 —— 新兴市场因美元 “武器化” 与安全焦虑推进去美元化,而高通胀国家却将美元稳定币作为替代性货币,形成局部美元化现象;其二,美国财政不可持续性与政治干预央行独立性,正持续侵蚀全球对美元资产的长期信心;其三,欧元的区域货币整合实践与人民币的新兴国际货币定位,为体系变革提供新视角,但也面临路径差异挑战。她特别指出,数字经济浪潮下,美元稳定币可能催生 “链上美元霸权”,中国需主动拓展稳定币概念边界,可依托香港 “金融实验沙盒” 与离岸人民币枢纽优势,探索非美元锚定的稳定币路径,争取货币竞争主动权。

人民币国际化的 “双轮驱动” 与突破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指出,全球金融治理话语权由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五维力量共同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参与治理的重要成果,但需应对政策复杂性、在岸风险管理工具不足等现实困境。她建议,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构建 “人民币 + 数字人民币” 双轮驱动模式:一是拓展跨境场景,深化货币互换与区域清算网络建设;二是加速人民币债券及衍生品市场创新开放,吸引长期国际资本流入;三是重点完善高效风险管理工具与服务,解决企业在跨境人民币使用中的核心痛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所长汪昌云则聚焦稳定币的战略价值,他表示,美国近期推出《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后,稳定币在抢占跨境支付结算与加密资产市场主动权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对中国而言,推动符合规范的稳定币发展,将成为提升与稳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抓手,需结合数字人民币试点经验,探索适配全球金融变革的创新路径。